登山的學童5月18日
來到富士五湖區,最享受的莫過於欣富士山景,以及在林道中散步。
天剛微亮便前往山中湖畔,欣賞富士倒影並準備早餐熱飲。湖中天鵝可能受到食物味道吸引,一對天鵝領著2隻幼鳥,往我煮食的岸邊游,等到雄天鵝上岸朝我走來,才發現牠體形甚大,於是趕收起麵包、酪梨等食材。雄天鵝盯著我看了一段時間,發現沒有得到食物的可能後,便又回頭領著家人緩緩游去。
| 山中湖畔的逆富士 |
五湖區四周環繞淺山,海拔約莫在1300-1500公尺之間。因富士五湖區是個高原地帶,平地就有800-900公尺,因此拜訪周邊的淺山,只要爬升500-600公尺高,且步道明顯,安全性高。另外,五月份的氣溫約介於10~20幾度之間,相當舒適。今日行程選擇位於山中湖村的高指山作為東海自然步道的起點,由平野起登,前往高指山途中的路況尚可,但感覺不是常被使用的步道,雖有些路段長滿野草,使得路徑稍不明確,但參考GPX航跡並稍微探索尋找後仍順利登頂。途中,只遇到三位工作人員(不知從事何種工作,但都穿著工作服、頭戴安全帽,手拿記錄板)。
高指山頂是個可眺望富士山景的良好地點,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可正面欣賞富士山。由於出發前,天氣並不理想,故原訂登上高指山後,就返回營地,發呆一整個下午。然而抵達山頂時,雖然富士山仍被雲團遮敝,但烏雲散去,光線已稍加照射大地。山頂叉路處往「明神山」的指標註明行走時間約2小時,望向明神山的方向,這段東海自然步道在闊葉林中,形成一條綠林隧道,在陽光穿透初春的嫩葉下,就像是翠綠珠寶般的隧道,實在難以抗拒。發送訊息向留守人說明改變的登山計畫,隨即踏上林道繼續散步,身心靈皆舒暢。
行經山梨縣及神奈川縣交界處時,聽到一陣陣小朋友的喧雜聲,但並未見到任何人。疑惑著莫非附近有山中學校嗎?續行一段路之後,在凹陷的山徑交叉口,突然冒出一位頭戴藍色遮陽帽的學童,接著整排學生魚貫而出。一群小學生很開心的和我道日安,隊伍後方的老師也音量頗大的向學生說明,我靜立在一旁。這位老師不久後查覺我在旁邊,聲調立即轉為溫和小聲。後方陸續走出許多學生,及數位老師,同樣大聲的說話。第一位老師趕緊拍了一下剛抵達的這位老師臂膀,示意有外人在。那位老師臉上露出歉意,也立即溫和說話。這個經驗讓我想起朋友B君對日本人的體驗,覺得他們很怕麻煩他人,也不願意造成他人困擾。或許就如今日的體會,以及前天巴士上的那位司機。
由小學生的體態推測可能是2、3年級學生。這裡雖是淺山,但行走至此仍需耗費許多體力,學校願意安排這樣的親山活動,勢必得要投入相當心力及資源。我相信這樣的活動在學童心中一定留下印象相當深刻的教育成果。
昨日在平尾山頂時,遇見兩團同樣為數眾多的低年級小學生及初中生,由學校帶隊上山;另一次則是在河口湖西岸遇見整群中學生以三人一組編隊划獨木舟進湖中。這幾次的見聞,似乎某種程度顯現出日本對於親山及親水教育確實規畫到基礎教育之中。反觀自已的求學經驗及目前女兒的學校生活,完全缺乏這一塊。印象中,我自小學至國中9年間,學校只有舉辦過所謂的春季旅行及畢業旅行,其行程多半是至各風景名勝參觀。台灣民眾亦普遍畏懼山水,山水當然具有需敬畏及危險處,然而民眾普遍的畏懼中有許多不理性的觀點,是否因為教育中缺乏有系統的讓人民了解山水所存在的風險及其因應態度與方法,而導致此種現象? 當然我所謂「普遍畏懼山水」,這個用詞亦不科學,我沒有數據可引用,亦不曾進行調查,但由周遭親友、媒體及網路論譠,讓我有這個推想。
離開這群學童後,續行步道前往切通峠及明神山。抵達明神山時,景色由幽閉的林道轉為開闊的草原及黃土坡,此時有一團看似由老師帶隊的國中生正魚貫下山,在山徑上排列出一條長長的人龍。
明神山頂設立了一座石灰色的山中諏訪神社奧宮,又名山中明神。這座神社看起來只是一座小小的石龕,而我對日本的諸多神靈實在不認識,因此並無細看。倒是這座神社在開闊的山頂面對富士山的景色實在讓人心礦神怡。由於明神山頂只有黃土及草原,視線完全不受阻檔,視野可180度展開,因此可俯看完整的山中湖並遠眺富士山。抵達時風勢強勁,雲層由左前方山勢低矮處向西側被吹入平野村,富士山時隱時現,一個人在山頂欣賞這幅景象,彌補了今早上未能在高指山欣賞富士的缺憾。
後來,由山中湖村觀光課的資料得知,山中諏訪神社供奉的神祇是豊玉姫命,是一位可庇佑孕婦平安分娩且育兒順利的女神。山中諏訪神社本宮位於山中湖東邊的南都留郡,毎年9月4~6日會舉行安產祭典。
明神山頂的神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