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腳下的咖啡 5月16日
在河口湖的第二個早晨,依舊天色剛亮我便甦醒,今天決定漫步到湖的另一邊。整理背包帶上早、午餐便往橋的東方一路走去。由河口湖大橋東邊盡頭右側下橋之後,再行經過一小段隧道,由路旁階梯再下去湖邊。一大清早的湖邊除了早起的釣客,尚無太多人跡。湖邊有一小塊平坦沙地及幾艘釣船停放在此。望向西方,今日仍可清晰觀賞諾大的富士山以及湖中倒影。在這裡享用早餐在美過了。
半個觀光客
用過早餐後,沿著河口湖北岸道路朝大石公園方向行走。這段路上有好多旅遊書上介紹的知名景點,包括木之花美術館、音樂之森、楓葉迴廊及大石公園等。今日上半天便設定做個觀光客,走探這些觀光景點。
過了河口湖美術館不遠,便在岸邊看到一間小型的原木色的古樸神社,其中立著一尊金色神象,造型就像托塔天王李靖,服裝是中國古代武將官服,一手持槍、一手托塔。但一旁的標示說明卻是七福神之一的「毗沙門天」,且由標示可看出,在附近還有「大黑天」及「弁財天」兩位神祇。心中好奇,難道這也是久遠以前經由中國東傳而來的神祇? 這個想法後來在山北篤的「圖解日本神話」中得到支持。山北篤綜合日本的文獻資料,認為七福神是融合了印度教、中國的佛教、道教及日本的神道教的神祇而成。
毗沙門天
隨後來到木之花美術館,單獨一人在其中觀看商品,這些商品主要以貓為主的各式物品,但不知怎麼的混身不自在,於是又走回湖岸道路。在這之後,其他的商店便過門不入。雖然沒有再造訪這些景點,也無法欣賞著名的楓葉迴廊的紅葉,但一路行走經過長崎公園後不遠處,卻在岸邊遇到整排寶石綠的楓葉,隨著湖畔和風在富士山前搖曳擺動。也在賞過綠楓後不久遇到一群中學生,以三人為一組編隊共駕一木舟。舟上前往兩員持單槳,在帶隊老師解說後,由後方的學生負責將舟推入湖,內開始划向湖中。部分木舟,因同學划槳的默契在一開始尚未建立,因此有些木划原地打轉,有些則往非預定方向前進。木舟上的同學大笑著,岸邊的老師扯開喉嚨嚷著。經過一番掙扎之後,落隊的船隻才漸漸跟船隊,排成一列後湖的另一邊前進。
在河口湖邊進行戶外學習的學童
大石公園四季花曆
巴士司機
在富士山車站外頭的巴士站,找了一處有陰影的位置,放下身上的大背包,兩手在背後反覆抖動已經濕透的排汗衣,讓身體稍微散熱之後便坐下倚著背包,看著剛才由售票處購買的巴士車票,還要再等一個半小時前往山中湖平野的3:50富士湖1號車班才會發車。車站只有我一個人雖然陽光還很強,但這個有廊柱陰影的位置,只要有風吹來就相當涼爽。坐沒多久睡意上來便開始打盹,在睡意中經過了許久。一輛車在月台前停下,我醒了過來,瞥了手錶一眼才2:35,原來我不過才睡了幾分鐘,但已經恢復精神。有幾位旅客上了車,車班標示著前往旭日丘.平野。我查看著售票人員給我的這張時刻表卻找不到這班車次,於是上車詢問司機,他看過我手上的車票便示意我上車,於是又趕緊跳回長椅前,抓起大背包及登山杖,左搖右愰的上了車輛。車上乘客數量不多,剛剛行駛過幾站,一位穿著白淨制服的女學生,以及一位身著運動衣、肚腹便便的中年男子在本間神社前下車,另一對背著單眼相機,看似觀光客的年輕男女,也在車行不久後於忍野八海站離開,車上僅存我一位乘客。隨後不久,車子開始沿著山中湖湖邊道路行駛,此地似乎有點冷清,路上沒有太多的旅人。
再一次靠站時,站牌旁邊一群旅客,人人拉著行李箱,一位女士探頭上來,以日語詢問司機後轉頭用中文像路旁這群遊客示意這是他們要搭的車班,然後便自己上了車坐在最前面的位子。旅客們陸續拉著行李箱上車,車上開始熱鬧、喧嘩了起來,原因是大家相互詢問著是否要抽整理卷,正反兩種意見都有,因為不確定,所以便你一句我一句的來往。突然間,溫和斯文的司機回頭用食指抵著嘴唇發出噓噓聲,示意大家安靜。這個訊息經由前方的乘客像接力賽一般往後傳遞,過了一會才安靜下來。聽著說話的口音,猜想這是來自台灣的旅客,其實他們也不是故意要吵鬧,只是因為不熟悉日本的乘車方式而有不安全感吧!詢問了鄰座的小姐,得知他們來自台北,他看了我的大背包一眼,也好奇探詢我的訊息。得知我自己一人來此健行後,這個消息就像水滴在安靜的湖面產生漣漪往旁邊擴散出去,於是同團旅客又聊了起來,紛紛詢問我的行程,如何住宿、如何吃飯⋯。覺得同樣說著台語的同鄉可愛極了。
湖邊宿營的「旅人」
循著手機中預先標示在地圖上的山中湖露營區(Misaki camping ground),找到營地。營地就位在往湖中延伸的一段沙洲上頭,湖邊同樣倒蓋著許多整齊排列的釣船,入口處的看板標示著販售釣魚卷。
接待處位於沙洲前端,接待處後方則是延伸往湖內的長條型沙洲,也是露營場地的所在。接待處裡頭只有一位中年工作人員,由於完全無法以英語溝通,故拿出紙、筆及手機來協助。在確認住宿天數、填寫資料及付款搞定手續後,拿著記錄著住宿期間、金額及入住者姓名的卡片(這張卡片需要綁在帳篷上),選定了在湖邊一株開著白花的大樹下卸下背包後,環顧四周只有三頂帳篷。
其中一頂帳篷相當寬敞,似乎由一對夫妻所架設,帳篷旁邊停了一輛休旅車,車頂綁著一隻獨木舟。兩人已經架好爐火正燒烤著晚餐。另一頂則是印地安式帳篷,架設在接待處後方的樹林中,一旁停著一輛日本常見的五門小型房車。一位年輕男子正在燒著木頭,炭火堆上燃著熊熊大火。這位男士坐在露營常用的折疊椅上喝著啤酒。還有一頂亦為印地安式帳,安置在湖邊沙攤上,緊臨湖水,由一位日本年輕男仕及一位年輕男性白人所擁有。
我面前的湖景,有兩隻白色天鵝在水面悠愰,稍遠處則有幾名釣客駕船停泊在湖中央專心垂釣。查看四周環境後,我著手整理這塊平地,將樹枝及石頭撿起,盡量將土面整平。當我將帳篷搭建完成,正在綁縳著我那小小的前庭布時,一位年輕人騎著重型機車來到我的帳篷旁。看來這是今晚的鄰居。他由機車後方卸下兩個小型塑膠籃,立即搭起營帳,同樣是印地安形式的帳篷,只有外帳,裡頭鋪了地布及睡袋。那兩個原本承裝裝備的塑膠籃,一個成了他的座椅,一個則成為餐桌。
當我們都提著水壺、鍋子,來到流理台前裝水,準備晚餐時,我向他問候,才發現原來是個帥氣的女生,身上的白色裋衫的胸前還繡了精緻的「旅人」兩個漢字,讓我猜想著,這位旅人會不會是正展開長途旅行,每天到一個處所紮營,隔日再繼續前進。我也想著,如果能租到機車,或許幾年後我也可以規劃一次這樣的日本旅程,能夠旅行的距離更遠,但同樣保有步行的自由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